髖關節骨折成高齡殺手!專家籲:整合照護刻不容緩
- August 02, 2025
【記者呂沅龍/彰化報導】台灣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,65歲以上人口超過二成,長者健康問題日益嚴峻。髖關節骨折是高齡常見且危險的傷害,可能導致長期臥床、行動喪失甚至死亡。健保數據顯示,髖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高達18%至22%,男性更高達25%。許多患者手術後無法自行行走,五分之一需長期照護,家庭負擔沉重。整體醫療花費超過30萬元,若無妥善整合醫療與長照資源,將加重台灣未來醫療體系與財政負擔。
國際趨勢:手術快、照護連續才是關鍵
在日本、英國、澳洲等國家,醫療界已經形成共識:治療髖關節骨折不能只靠開刀,必須要有「整合式照護」的支持,才能讓病人真正恢復健康。
所謂整合式照護,包括:
1、盡快手術:建議在骨折48小時內完成手術,可大幅降低併發症與死亡率。
2、多科聯手:由骨科與老年醫學、心臟內科、麻醉科、家庭醫學等科別共同照顧,避免單打獨鬥。
3、持續追蹤:安排專人負責追蹤病人的骨質疏鬆治療與防跌措施,預防再次骨折。
4、跨專業復能:出院後由物理治療師、營養師與長照單位接手,協助病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。
5、品質獎勵制度:如英國NHS就針對符合照護品質指標的醫院給予額外獎勵,鼓勵醫院提升服務。
經上述的『整合式照護』實際成果也很顯著。以日本為例,導入整合照護後,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死亡率從原本超過18%降到12%,住院天數也從36天下降至21天,病人能恢復行走的比例明顯提升。
彰基醫院率先推動整合照護 引領台灣新方向
為了改善高齡骨折照護品質,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於8月2日與3日在蘭醫師大樓地下一樓國際培訓中心舉辦「高齡髖關節骨折照護研討會」,邀請來自日本、奧地利的專家學者,以及台灣骨鬆學會、心臟內科、麻醉科及老年醫學科等領域專家,共同研擬適合台灣的照護模式。透過這場會議,醫界希望借鏡國際經驗,整合台灣現有的醫療與長照資源,為高齡者建立更有系統、更人性化的照護路徑。
現行制度仍存困境 專家呼籲改革
瑞士AO基金會理事澤口毅 (Takeshi Sawaguchi) 教授指出,老年骨折患者在亞洲持續增加,未來20年恐成長40%,帶來沉重經濟負擔。他呼籲以專業多科團隊與護理人員共同照護,可提升康復成效、減少醫療成本,並協助家庭恢復正常生活。
來自奧地利的德國慕尼黑大學卡默蘭德(Christian Kammerlander)教授表示,隨著高齡人口增加,老年骨折整合照護愈發重要。許多患者虛弱且伴有多重疾病,需在住院時即導入完整照護流程,包括良好手術、早期治療與復健。他強調重視骨質疏鬆的防治,預防再次骨折,以減少醫療負擔、提升生活品質。
台灣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陳崇桓指出,這些年來台灣在骨質疏鬆照護上已顯著進步,然而,目前政策與臨床執行間仍存在落差。他期望藉由本次會議,學習國外的照護與成功經驗,導入台灣骨折後整合照護流程,進一步推動骨鬆照護品質的提升,並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策略中,以實際行動守護台灣長者的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。
彰基骨科部陳志輝部長指出,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,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%,2050年更預估達36%。高齡者髖關節骨折不僅病情複雜、死亡率高,還加重家庭與醫療體系負擔。為此,彰化基督教醫院舉辦國際研討會,集結骨科、麻醉、高齡醫學等專家,推動跨科整合照護模式,取代傳統單科治療,期望提升治療效率與品質,降低風險,迎接高齡社會挑戰。
長陳志輝指出,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,高齡者髖關節骨折問題日益嚴峻,不僅病情複雜、死亡率高,更對家庭和醫療體系造成沉重負擔。為此,彰基舉辦國際研討會,邀集各領域專家,推動跨科整合照護模式,旨在提升治療效率與品質,並降低風險,以應對高齡社會的挑戰。
陳志輝呼籲政府,應將健保制度從單純的成本控制轉為「創造價值」,讓醫療資源能更有效地幫助病人獲得良好預後,減輕家庭負擔。他強調,髖關節骨折是可預防和改善的健康問題,唯有政府、醫療單位及社會各界共同合作,建立整合式照護體系,才能真正實現「健康老化」的目標,讓長者安享晚年,擁有尊嚴且有品質的生活。